三水區思想大解放討論調研 傾力打造生態之城
從環境保護到生態推動,從經濟騰飛到全面可持續發展
珠三角地區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近日,佛山市三水區通過思想大解放討論調研,提出了打造生態之城的發展戰略。打造生態之城,就是要通過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推動生態發展,通過生態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讓市民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三江匯流,湖光瀲滟,山色青翠,三水是珠三角“長壽之鄉”。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生態正成為三水發展的名片和優勢競爭力。
鐵腕整治留住藍天青山綠水
1998年,三水提出了生態規劃的戰略。歷屆黨委政府鐵腕整治環境,誓為子孫后代留住一片青山綠水,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三水必須堅定不移地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繁榮。”區委書記宋德平在調研討論中再次強調。
“斬高污企業、護碧水藍天”,三水動作不斷。去年9月25日,北江三水大塘油金大橋畔三聲炮響,三家立窯小水泥企業廠房轟然倒下,淘汰“三高一低”產業打響了頭炮。至目前,三水區17家立窯小水泥企業已經關閉11家,余下的將于今年內全部關閉。全區6家采石場要全部關停。45家規模以上陶瓷企業今年分類整治,其中5家將搬遷關閉。城區中軸線及河涌13家染整企業也將關閉。通過調研,三水區提出在“十一五”內投入11億元整治33條主干河涌,至明年將有超過七成的河涌完成清淤清污。
經過不懈努力,2007年,三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61天。西江、北江作為飲用水源,其水質各項指標均達到了ⅱ類水質標準,水質狀況為優。2007年環保責任考核獲得95.48分,考核為優秀。
生態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生態加快發展,推動了低端高能耗產業快速退出。三水嚴把項目審批關,以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依據,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對現有污染企業,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控制制度,實行“一票否決”。對一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壞人文生態環境的傳統企業,“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轉移一批、關閉一批”,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藝與裝備。逐步建立低素質產業和企業的退出機制,引導相關企業向異地有序轉移,積極將資本存量向高增長產業有效轉移,盤活寶貴的土地、資金等資源。
“只要守好生態環境這條底線,三水完全可以發揮后發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三水特色的和諧發展之路。”區長盧立湃在調研討論中充滿信心地說。三水以加快工業發展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主攻方向,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在生態保護方面尋求破題。
斬掉高污染企業、“騰籠換鳥”,為食品飲料、電子等高端優質產業騰出發展空間。百威啤酒、三菱化學、英威達等世界500強企業和知名公司紛紛落戶。經過幾年的努力,三水的支柱產業從以前的水泥、陶瓷,逐漸優化調整為機械、電子等新興產業。今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現了工業用電量增幅明顯低于工業總產值和gdp的增幅。
云東海成為生態之城點睛之筆
為了推動生態之城的建設,日前,三水區云東海街道正式掛牌成立,將全力推動云東海大湖的生態恢復和建設。退田還湖的云東海大湖將成為三水區建設“生態之城”的靈魂,成為三水區乃至佛山市的新地標。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希望將云東海大湖建設成為現代佛山新西湖。
云東海大湖起源于秦漢時期,退田還湖將使大湖恢復到當時的規模。恢復后7000畝北湖和3000畝南湖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推進適度開發,主要是休閑、會展等第三產業。“當下最重要的是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同時抓好退田還湖為重點的工建項目推進。”云東海街道黨委書記張宗會說,云東海要成為現代佛山“新西湖”和新地標,要學習與借鑒西湖的成功經驗,以世界的眼光和國際視野來規劃建設好云東海大湖,讓世界通過云東海大湖更好地認識佛山、三水和云東海。
云東海大湖建設完成后,南湖接三水城區中軸線,與南部的三水森林公園、荷花世界兩個4a景區形成“品”字型結構,成為三水城區的生態休閑板塊。三水中心城區將形成前臨北江,背依山水大湖的生態城市格局。林元和在三水調研時為三水定位動情地寫下四句話:時尚三水,生態三水。飲料之鄉,長壽之鄉。
來源:佛山陶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