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廣十項新技術 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訪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與行業發展司副司長吳慧娟
日前,建設部修訂推出了“建筑業10項新技術(2005)”。新修訂的10項新技術具有哪些特點?將對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各地應如何進行推廣和應用?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與行業發展司副司長吳慧娟。
1994年,建設部下發《關于建筑業1994年、1995年和“九五”期間重點推廣應用10項新技術的通知》,提出了通過建立示范工程,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思路,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1998年和2005年,建設部適時對10項新技術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補充,使其包含的先進適用技術項目更多,內容更豐富,并分別印發了《關于建筑業進一步推廣應用10項新技術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業10項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通知》。2002年,建設部還制定出臺了《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管理辦法》,以規范示范工程的申報與評審。吳慧娟說,建筑業10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可以看到,隨著建筑技術的快速發展,建筑業10項新技術自1994年發布以來,歷經了1998年和2005年兩次修訂,請您談談這次修訂的具體情況。
吳慧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建筑業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施工能力不斷提高,超高層房屋建筑施工技術、大跨度預應力技術、超大跨度橋梁施工技術、地下工程盾構機制造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大型復雜成套設備安裝技術等,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大批大型工程項目相繼建成,如跨距550米的世界第一拱橋盧浦大橋、主跨1490米的世界第三大橋潤揚大橋、世界上最大直徑14.5米的上海大中路越江隧道以及廣州會展中心、哈爾濱會展中心等。其中不乏體量大、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很大的工程項目,由于應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不僅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達到了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充分顯示了中國建筑業的雄厚實力。
建設部曾于1998年對10項新技術的內容做了調整,但經過不到10年的發展,許多當時的新技術已變成普遍應用的“老”技術,原有的10項新技術急需更新,為此建設部決定對其進行第二次全面修訂。修訂工作從2003年開始,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了中國模板協會、中建總公司、上海建工集團、東南大學等十多家單位的專家成立了課題組,前后有40余位來自學校、研究院所、建筑企業的專家多次參與論證,課題組先后召開了四次研討會,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和征求意見。初稿在建設部網站上進行了為時一個月的征求意見,并先后四易其稿,最終于2005年1月通過審定,2月正式對外公布,同時建設部還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五批“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申報工作的通知》,啟動了第五批“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申報工作。
記者:這次對建筑業10項新技術進行修訂,主要調整和補充了哪些內容?主要特點是什么?
吳慧娟:此次修訂的“建筑業10項新技術(2005)”,在內容上較以往作了大幅調整,擴大了覆蓋面,內容包括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高效鋼筋與預應力技術、新型模板及腳手架應用技術、鋼結構技術、安裝工程應用技術、建筑節能和環保應用技術、建筑防水新技術、施工過程監測和控制技術和建筑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10個大項,43個小項,91個子項。
修訂后的建筑業10項新技術以房屋建筑工程為主,突出通用技術,兼顧鐵路、交通、水利等其他土木工程;突出施工技術,同時考慮與材料、設計必要的銜接;突出節能環保監測等新興領域的技術,也總結了傳統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突出“新”技術,但前提是技術成熟可靠,有工程實踐。今后,還將根據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適時對10項新技術的內容進行調整和補充。
記者:目前,建筑業在科技推廣創新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吳慧娟:目前,我國建筑業技術創新機制不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創新成果少,轉化率低,產生的效益不顯著。企業贏利能力差,產值利潤率和資本金利潤率低,科技開發投入不足。僅上海建工、北京城建、中建一局、二局等少數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大部分企業沒有研發中心或形同虛設,也很少有研發方面的投入。據建設部2003年對151家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研發投入占產值0.5%以下的約占54%,大于2%的僅占被調查企業數量的4%。
項目組織方式不利于技術進步,如設計施工分離、業主肢解發包工程等。如果施工單位的全部工作就是按設計圖紙、按規范標準施工,其技術創新空間可想而知,十分有限。實踐證明,每一項重大技術創新,都包含了設計、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因素。
產業集中度低,以價格為中心內容的無差別競爭激烈,創新意識不濃,沒有形成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差別競爭。科技貢獻率低,勞動生產率低,操作人員素質低。目前,我國大中型建筑企業內從事技術開發工作的技術人員還不到職工的2%,發達國家比我國高5至6倍;我國建筑業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約為25%至30%,發達國家則為70%至80%;在國內各行業中,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按總產值計)還不到工業及電力、煤氣業的三分之一。
信息技術剛剛起步。據建設部對151家建筑企業的調查,在信息系統建設13000萬元的總投資中,硬件投資占73%,軟件投資占27%,發達國家軟件投資比例遠大于硬件,通常比例為7:3。
物耗和能耗高、污染大,粗放經營,行業整體形象差。如單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氣候條件下的先進國家高出2至3倍。建筑用鋼高出10%至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耗水泥80公斤等。施工揚塵、噪聲擾民,工人衣冠不整、操作缺少防護等等在中小城市依然存在,影響行業整體形象。
記者:結合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的申報與評選,各地應如何做好建筑業10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
吳慧娟:科技進步和創新對于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從制定“九五”計劃時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以來,我們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從建筑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建筑業粗放經營的特征更為明顯,因此提高建筑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當前,在抓好建筑業技術創新機制建設的同時,全行業要繼續加大以10項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技術推廣力度,以10項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帶動全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各地區各部門要通過樹立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組織觀摩交流,培訓學習,帶動本地區、本部門新技術的廣泛應用。
各地要按照建設部的要求,積極申報部級示范工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優中選優,寧缺毋濫,把技術領先的項目選上來。示范工程既可以是應用了多項新技術的綜合性示范工程,也可以是某一項(子項)新技術應用水平突出的單項示范工程。要嚴格控制示范工程的數量,每個地區和部門應以1至2項為宜。示范工程每年組織申報和評審一批,今年申報的第五批示范工程,應在2006年底前完成所申報的全部新技術內容。
示范工程的評審工作也要參照一些地區好的做法進行調整,今后示范工程的評審要進行公開講評,請當地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參加,把評審會開成一個交流會、觀摩會,切實起到示范作用。申報工程在完成示范新技術內容,并通過專家評審后,將被授予“建設部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稱號。各類優質工程的評選應優先從這些示范工程中選取,以提高優質工程的科技含量。